校史是高校立德树人最为生动的教科书一片红配资,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显性与隐性育人资源的聚集,红色是其最鲜明的底色。适逢合肥工业大学80周年校庆(1945年-2025年),管理学院校庆专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采访以杨善林院士为代表的创新群体,砥砺“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奋斗精神,丰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大精神。学院团队通过参观校史馆全面学习工大人“工业报国”的情怀,通过采访教师代表挖掘“我们拥有共同的事业”文化的内涵,通过走访红色文化传扬基地深入学习宣城校区特色育人手段,通过徒步“皖南井冈山”实地学习老校长、老书记孙宗溶在黄高峰的奋斗事迹,通过祭奠革命英烈学习校友陈秋华烈士为富国强军甘洒热血的悲壮事迹。
参观校史馆学习工大精神
合肥工业大学在其发展的八十年长河中,先后三易其址,数度更名,1960年跻身全国重点,1997年与安徽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荣膺全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榜单。无论是在淮南还是在合肥,无论是拆分还是合并,无论是集中办学还是一校多区,都是在特定时期响应国家号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剩余88%在合肥工业大学发展史上,不得不提老校长、老书记孙宗溶(1953年-1962年)和 “天妒英才、留得赤胆忠心育后人”的陈秋华烈士。在孙宗溶履职工大期间,学校实现了“校址迁移、办学升格、跻身重点”的三大突破。陈秋华烈士是在工大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优秀校友。
攀登黄高峰溯源工大精神
为什么会把“艰苦奋斗”提炼为工大精神?为了解开这个谜,团队选择了攀登孙宗溶在皖南事变后曾经坚守过的黄高峰,重走奋斗路感悟红色校史。攀登往返之路,团队先后用了长达7个小时的时间。
“勤奋斗•勇攀高”队长余青蓝认为,登峰的每一步,都是对“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精神的深刻理解。七小时的山程,双腿如灌铅。驻足狮子洞前,岩壁间似还萦绕着老校长当年藏身著述的油灯微光——那如豆的灯火穿透时光,照见我们攀登的身影。我忽而明白:从狮子洞的坚守到工大发展的蓝图,八十载风雨兼程,不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吗?那些深深烙进山道的足迹,早已将“艰苦奋斗”四字熔铸进大地的血脉。没有规整的石阶,只有野径上裸露的树根与碎石,每一步都在诉说:真正的攀登从来如此——不是踏着现成的阶梯,而是在荒芜中踩出自己的路。老校长当年走过的崎岖路,却活脱走出了工大精神的坦途。
队员王日畅写道:行至半山腰,传说中的狮子洞豁然出现在眼前。斑驳的岩壁间,仿佛还能窥见先辈们当年在此战斗的身影。望着脚下蜿蜒陡峭的路,忽然心头一震:我们轻装前行尚且步履维艰,难以想象当年的他们背负辎重在这崇山峻岭间穿梭时,要付出多少倍的坚韧。山风掠过洞口,带着岁月的回响,那份穿透时空的坚守,让敬意从心底缓缓升起,漫过整个胸膛。与当地向导攀谈时,更添了一份触动。那位年近七旬的长者,竟比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还要矫健,在山石间行走如履平地。忽然懂得,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们或许带着学识的积累,却未必拥有他脚下的沉稳;他或许不曾踏足我们的课堂,却藏着与山川共生的智慧。这山间的相遇,恰似一声提醒:既要看见他人的光芒,也要清醒地照见自己的不足,在终身成长的路上,慢慢丰盈自己的生命。
队员丁琴认为,在攀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引领我们抵达顶峰的,并非出色的身体素质,而是那份超越常人的勇气与坚守。站在峰巅,成就感与喜悦感一同袭来,仿佛金色的阳光穿透厚重云层,洒满心间。勇气与坚守始终是支撑我们登顶的力量源泉。在亲身踏过的每一步、咬牙攻克的每一处难关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孙宗溶校长当年在黄高峰奋斗的身影,也读懂了他于深山密林中坚守的那份执着。
队员孙雨乐写道:攀登黄高峰比想象要艰难得多,有些地方几乎是垂直向上,抓着旁边的树干喘气时,总能想起资料里写的——当年孙宗溶校长和革命前辈们,就是在这样的山里穿梭,带着信念翻山越岭。狮子洞洞口不大,往里望是深不见底的黑,据说这里曾是他们在皖南事变后奋斗过的地方,摸着洞口粗糙的岩石,突然觉得“艰苦奋斗”不再是课本上的词,它是先辈们用行动刻下的路标,提醒我们:向上的路从来都累,但每一步都算数;越往上爬,越懂“勇攀高峰”四个字的分量。不是凭一股蛮劲往上冲,而是当我累到想放弃时,抬头看见前方同学的背影,想起前辈们从未停过的脚步,就又能咬紧牙关艰难迈开脚步。我们这点体力上的疲惫,更像一种“对话”——用脚步丈量他们走过的路,用汗水体会他们当年的坚韧。上山难下山亦难,陡峭的山路,颤抖的双腿,疲劳的身躯,但心里是充盈的。那些曾只在历史里读到的“自强不息”,今天在汗水里、在登顶的喘息里,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注解:真正的“自强不息”,是把个人的脚步融入时代的征程里,累得有意义,拼得有方向。
队员刘琳一蓝认为,攀登黄高峰,于我而言每一步都是意志力的打磨,心态的历练。当踏上孙宗溶校长曾踏过的泥泞山路,看到阴冷潮湿的狮子洞,触碰冰冷的岩壁时,我才深刻体悟到“艰苦奋斗”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四个字,是绝境里比岩石更坚硬的脊梁。“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是先辈用信念劈开荆棘,吾辈循着足迹前行的道路。无论是攀登高峰,还是传承精神,绝非一蹴而就。孙宗溶校长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韧性刻进骨里。身为工大学子,我们要脚踏实地,传承工业报国的情怀,活得有担当、有分量、有脊梁。
祭奠英烈汲取奋进力量
在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的苍松翠柏之间,还矗立着陈秋华烈士的雕像。陈秋华(1976-2006),本硕均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参加工作后投身国防科技事业,担任空警-200预警机系统总体负责人。生命有涯而追求无涯。2006年6月3日,时年仅30岁的他在广德执行预警机试飞任务时遭遇空难,壮烈牺牲。他以短暂生命诠释了科技报国的赤诚与“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
“溯源校史足迹•赓续工大精神”团队队长张毅然认为,祭奠英烈,我们对英雄精神的体悟在“六三空难”的深刻回望中升华为对民族精神根脉的触摸。当我们凝视那场灾难中机组人员与死神竞速的最后操纵、救援者向着危险冲锋的决绝背影,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英勇,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面前凝结的担当底色——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舍身取义”,是融在血脉中的“向死而生”。陈秋华烈士等用生命托举的,是一个民族穿越风雨的勇气与底气。实践中那连接过往与未来的纽带,在“六三空难”的记忆里有了更宏大的注脚:英雄从不是孤立的瞬间,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在时代的赛道上,把岗位当战场、把职责当使命,让这份以生命淬炼的担当,成为民族复兴路上永不熄灭的火炬。
队员苏梦园认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通过祭奠英烈,“英雄”二字的分量有了具象的注脚。英烈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让今天的我们能在和平中接受教育。回望来时路,坊檐在朝阳下投下的影子很长,恰似“青山一道同云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我们唯有带着这份敬意踏实前行,才是对他们英灵最好的告慰。
队员党文清认为,攀登英烈山的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让先烈精神成为指引现实生活的力量。碑文里的峥嵘岁月、毛竹彰显的不屈品格、烈士亭传递的报国豪情、檫树象征的热血与守护,以及长眠处那穿越时空的深情,都让我们读懂了信仰的重量与牺牲的意义。返程时的阵雨洗去浮尘,更让这份精神沉淀于心——它提醒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要以先烈为榜样,将那份对家国的热爱、对信念的坚守,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作为,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延续,让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安宁与希望,在我们手中不断传承、愈发厚重。
队员余搏洋认为,参观从不是终点,而是将英烈精神植入生命的起点。“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当年那些科研精英,在飞机失控的瞬间毅然转向荒山,用血肉之躯为下方百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他们不是不知道跳伞可保生路,只是“护民”二字,早已刻进了比生命更重的信仰里。如今山风掠过林海的声响,多像他们未曾远去的叮咛。我们这代人或许不必面对生死抉择,但把课堂上的知识学扎实、把份内的事情做到极致,便是对这份牺牲最实在的回应。毕竟,让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人间烟火永续升腾,才是对“鬼雄”二字最动人的注解。
队员张雯涵认为,纪念馆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危难时刻人性的抉择,让“牺牲”超越了简单的生命逝去,成为精神传承的火种。烈士的一件件遗物,在展柜中封存,像是时光的切片,凝固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每件遗物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遗物,在岁月的波涛中指引着我们前行,它们象征着烈士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续,永不磨灭。在这里,我们纪念的不仅仅是一场灾难,更是一种伟大精神的凝聚——当个人命运与他人安危交织,当时代的浪潮将人们推到选择的十字路口,总有人选择成为照亮黑暗的光。他们也许知道前路凶险,也许明白此去难归,但他们依然怀着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踏上了这条充满牺牲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牺牲”的真正意义。
队员吴艺萍认为,祭奠全程虽雨点飘落、石阶陡峭,可我们在英烈精神滋养的“大课堂”里,懂了信仰的重量、传承的意义。先辈以热血拓路,我们以实干作答,这份苦里浸着的领悟,让青春与家国同频,虽苦犹甜,虽累尤坚。课堂上提及的“奉献”“担当”,化作英烈山的青翠竹林、纪念碑上的熠熠英名。站在山巅,看乡村新貌与历史厚重交融;触摸碑文的凹凸,烈士的牺牲换来此间百姓安宁。过去英烈为这片土地献出生命,今天我们循着足迹,调研杨滩助力文旅;日后,我们将继承英烈遗志,投身于国家事业建设当中。这是传承,更是使命。
队员余学锋认为,英烈山镌刻的是烈士们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这种精神,如同山间的晨雾,虽然朦胧却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队员孙佳澍认为,通过参观英烈馆,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先辈们在“卡脖子”工程上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为了让祖国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牢牢攥紧发展的主动权,不惜将自己的青春献身于祖国大业。这份精神,拓宽了我们管理学子对于“我们拥有共同的事业”文化的理解:这份共同的事业,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拓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将把陈秋华学长投身于科研事业的那份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不畏艰难险阻,坚定理想信念,将工大精神化作理想通往现实的一份强硬内驱力,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努力推进“我们拥有的共同事业”!
工大精神既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追求,更是“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开拓。让我们赓续工大精神,续写工业报国的华章。
文/ 田文祥 方留 徐姗姗 孙超平
图/ 苏梦园 王家祺一片红配资
发布于:安徽省倍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